成双成对的,未必是鸳鸯

成双成对的,未必是鸳鸯

绿头鸭:也许最常被叫做“鸳鸯”的野鸭

【一张极标准的绿头鸭 Anas platyrhynchos 雄性繁殖羽的图鉴照,卷起的尾上覆羽是他独有的特征。】

这货便是常常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指认的“山寨鸳鸯”了:雄性绿头鸭。绿色的头,黄艳艳的嘴,葡萄褐色的胸脯,还有白色的项圈,都是让人们觉得他鲜艳、好看的组成因素,于是不假思索便说,看,那里有鸳鸯!

我个人觉得绿头鸭还有一处很出彩的地方,就是尾上覆羽中央两根上卷的黑色羽毛,特化成了一个“高贵的小卷”。

【每年这个时节,在北京许多公园都会看到绿头鸭妈妈带着她的宝宝们游来游去。】

雌性绿头鸭着实没什么特色,无论何时全身都是褐色的,就连嘴上都有一块深色的斑,整个儿就一黯淡无光。至于身上羽毛的斑斑点点——几乎所有种类的母鸭子都是这副样儿。即使当了母亲,这只母绿头鸭仍旧如此低调,甚至连母鸳鸯那样稍微有点个性的白色眼圈都不愿意拥有。

看到这儿你也许觉得绿头鸭的雌雄是如此之好区分,就像鸳鸯一样,雌鸟明显没有雄鸟鲜艳。这时你便犯了不完全归纳产生的错误。

【换上了“蚀羽”的雄性绿头鸭看上去就和雌性差别不大了,只有鲜黄的喙、头上残留的依稀绿色金属辉光还在显露着他的性别。】

且看这一对儿,是不是很像两只母绿头鸭?浑身褐色,斑点,没有一点特别出色的地方。可惜事实总会让你大跌眼镜——画面近处这只,是如假包换的公绿头鸭。这个羽色,出现在繁殖季之后换羽之时。每年公绿头鸭在繁殖后期总会到离巢一定距离外脱去鲜艳的繁殖羽,换上这种素色的“蚀羽”(eclipse plumage),待到冬季再陆续换回繁殖羽准备来年的配对和繁殖。蚀羽可有效降低被捕食的危险,保证了自身和家族的安全。

那么如何在绿头鸭换上蚀羽的季节区分雌雄呢?其实方法非常简单:看嘴。对比前面三张照片,你会发现无论是什么羽色,公绿头鸭的嘴永远是全黄色的,而母绿头鸭的嘴则是橙色中间画了一块黑斑。这个鉴别特征即使在距离稍远时也完全能够辨识得出。因此不管他们穿着什么样的外衣,你都能一眼区分开是“他”,还是“她”。

再透露一个小秘密:其实鸳鸯和绿头鸭都是雁形目(Anseriformes)鸭科(Anatidae)的,他们一样会有“难看”的“蚀羽”。

嗯,就介绍到这里吧。但愿此后,对着绿头鸭“乱点鸳鸯”这样的事情能被自然控们清澈的眼睛明辨。这世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痴痴怨怨,鸳鸳相抱什么的了。